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 黃義盛
「扶植國內廠商」是政府推動新數位身分證的必要政策一文在8月26日登出後,一早我就去爬玉山了,星期五回來後朋友就通知,中央印製廠(簡稱CEPP)正式委託台灣銀行在26日,正式辦理「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公開閱覽」及招標相關事宜,並附上中央印製廠擬的招標「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採購案招標規範寄給我,內容清楚要求投標廠商資格,在截止投標日前五年內,曾完成本案同性質標的之專業能力證明,其包括:
(1). 曾銷售PC晶片卡或晶片護照PC資料頁之(a)契約或證明文件及(b)採購機構出具之驗收證明或啟用後功能正常之使用情形證明,其銷售金額不低於新台幣12億元。
(2). 曾銷售PC晶片卡或晶片護照PC資料頁印製設備(含個人化設備)之(a)契約或證明文件及(b)採購機構出具之驗收證明或啟用後功能正常之使用情形證明,其銷售累計金額不低於新台幣1.2億元。
(3). 投標廠商應具備上述(1)或(2)其中至少一項規格,不足部分得以分包廠商代之,分包廠商以2家為限,該分包廠商不得自行參與投標或將其資格供予其他廠商使用。
(4). 具有在台技術支援能力之證明。
這種投標廠商資格基本就已排除國內廠商參與,目前國內還沒有以「PC材料」做的晶片卡應用,健保卡材質是PETG的材質,一般信用卡、金融卡則為PVC材質。
而朋友也傳來媒體就此案的相關報導,提到製卡相關業者對數位身分證採購招標案的許多質疑,而行政院、內政部及中央印製廠等單位,也針對業界的質疑有不同的回應,這些都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新數位身分證招標案的爭議
新數位身分證案的招標過程,是在今年3月發布顧問標,4月委由國巨顧問管理公司取得「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規劃案」,預計9月國巨提出規劃書,10至11月公告招標,履約時間應到11月30日才載止,但在6月14日以內政部就以限制性招標方式由中央印製廠得標,中央印製廠在8月20日提出「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購案招標規範,並委託台灣銀行在8月26日,正式辦理「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公開閱覽」及未來招標相關事宜;就此內政部對此澄清,基於嚴謹、安全控管國民身分證製作,將New eID以限制性招標委託中央印製廠印製,完全符合政府採購法第22第1項第2款的規定。
我們相信這麼重要的專案依採購法招標,合法性是沒問題的,但業者認為合法過程中,確有很大的瑕疵及爭議:
1. 內政部在身分證換發規劃案報告還沒有提出,就將此案發包給中央印製廠,所以發包給國巨顧問公司的換發規劃案招標案又有何意義,白白浪費500萬台幣。
其實當初內政部開身分證換發規劃案時,其對晶片規格、製卡中心規格及規範、製發卡管理規範、新身分證應用軟體規範、新身分證晶片內容遠端更新規劃、API應用程式規劃、各項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置及換發期間eID專屬網站、宣導及訓練、樣卡與委外服務方式之規畫都需要有完整的報告提出後才會招標,這是很完整的構想,整個工作期間約需5個月,但怎會在短短時間就以限制性開標給CEPP,而預計開標的內容、時間與3月那時的規劃是有差異的。
2. 中央印製廠過去沒有生產IC卡的設備及經驗,也沒有製發卡(卡片個人化處理)資安管理的相關認證(ISO 27001)與經驗,即使CEPP是國家印鈔廠,國家紙本相關的證照大都在那邊生產,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有能力生產PC 晶片卡及製發卡作業(卡片個人化處理),而未來與許多外部系統介接與整合,如CA憑證中心、戶役政系統等,整合若有問題時,CEPP有能力與權力來處理解決?
3. CEPP委託台灣銀行,辦理「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公開閱覽」及招標相關事宜,已很明顯地排除國內廠商參與卡體製作,但國內卡廠過去沒有生產PC 晶片卡,這並不代表生產技術有問題,過去國內以PETG材料來生產健保卡,也是新的嘗試,但卻很順利的完成相關任務。
4. CEPP自己不生產PC晶片卡,未來將全由國外進口,這看來像是拿到標案再轉包給得標廠商,這國家印鈔單位來言是很尷尬的一件事,而且奇怪的是PC eID晶片卡成品(未個人化)送到CEPP後,還要購買設備且自己做全面品檢,這是誰想出來的怪事。
5. 製發卡(個人化處理)設備的招標規範內容也很多不清及模糊之處,如果單純的設備標案,就針對設備規範提出,但公告內容卻像是設備+製成+個人化處理+封裝作業等整合性的統包案,未來是CEPP人員在操作管理,還是得標外商在管理營運卻沒有清楚的說明。
6. 類似重大的招標規範,是應參照「公共工程招標文件公開閱覽制度實施要點」辦理公開閱覽,徵求廠商及民眾意見,以作為招標文件調整、定案參考,CEPP預定9月5日也將辦理公開說明會,這是好事,但內政部本就應在身分證換發規劃案招標前就應該做公開說明會,現在受到質疑,現在CEPP來辦理公開說明,是有點晚了,但聊勝於無。
7. 據製卡廠商提到,過去內政部及國巨顧問公司都有邀約廠商會面,共同討論數位身分證晶片卡生產及製發卡(個人化)作業流程問題,原本規劃的製發卡中心要建置在戶政司大坪林辦公室,而國巨公司的原本規劃招標時間也沒那麼快,且當初提到的規畫建議內容與現在CEPP提的內容也是有很大的差異,這些轉變都是業者不解及存疑的地方,尤其是排除所有的國內業者。
8. 新身分證系統招標細節還未公布。
政府官員的盲點與擔當
各媒體在這幾天對新數位身分證招標流程的關注,讓中央印製廠、內政部及行政院都謹慎地澄清此事,但有些事的澄清及說明要嘛不夠專業、要嘛想呼嚨過去、要嘛就閃躲主題,是很難讓人滿意及信服的。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對媒體訪問時提到,「新的身分證非常重要,就像新台幣一樣,所以我們把身分證交給中央印製廠,是以印製新台幣一樣、不但要品質好,而且要防止有任何的資安疑慮」,但院長你不知道身分證卡體的印製全在國外,這本來應是CEPP的專長,他們是不印的;而院長談到的資安疑慮,CEPP並沒有資安認證,真正說來是可以被質疑的,但未來的製發卡設備招標案內容還有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而且作業過程中,必須與其他建置好的單位如CA憑證中心、戶政系統介接,那時挑戰才開始,同時CEPP的製發卡(個人化)中心,未來是CEPP直接營運操作還是外包,都還未定,這些都值得商榷。
內政部次長陳宗彥及戶政司副司長鄭信偉都表示,CEPP是中央銀行所屬機關,是國有的,不論是資安或發行都是最好的狀況,才會採用限制性招標方式辦理,而New eID是採集中製卡、封閉式作業,並在內政部監督管理下由中央印製廠專責人員進行印製、品檢、包裝等工作,不可能拿到國外去做,不可能讓國人個資外洩。但由公布的招標規範,CEPP的PC eID防偽身分證就是外包給國外得標廠商,再把成品PC晶片卡送回台灣,再製發卡中心加入個人資料,這不是外包,甚麼叫外包? 這為什麼不敢面對?同時應該看看CEPP公告的招標規範,未來的個人化作業,到底是由CEPP直接營運還是由國外得標者處理都不清楚,政府官員不了解狀況,這樣模糊的回答怎會讓人放心?不先了解及明確這些問題怎麼談資安。
CEPP也提出說明,在印製作業啟動前,須依據內政部需求,購入相關設備及材料,這些準備階段的設備及材料採購,並非「轉包」;待印製作業啟動後,將在內政部嚴格監督下,確實執行印製工作,不會將印製工作轉包。但如果PC eID晶片身分證都在國外印製完後,再回到台灣做個人化處理,這不是轉包甚麼叫轉包,印刷的晶片身分證即使沒個人化,也叫身分證,而不是材料,就像CEPP把護照在廠裡印好後,拿到外交部做個人化,那叫護照還是叫材料?用這名稱來模糊民眾的說法最早來自內政部,而現在看來是統一口徑,目的是想改變大家外包或轉包的觀點,這一點都沒有擔當;而就設備的採購規範,還有很多理不清的內容,是外包還是採購設備,未來作業的規範與權責都還有待釐清,提到沒有替某些國外大廠量身打造的情況,都還很難讓人相信,當然,這跟個資無關。
中央銀行也在9月4日發布相同的新聞稿,還是提到材料與設備的招標,也提到5日將辦理公開說明會,我想台灣製卡相關人員如果夠關心此事,我看說明會肯定會由早上開到下午,因為要釐清的問題是很多的。
「扶植國內廠商」應是政府推動新數位身分證的必要政策
我還是要重申,台灣IC晶片卡產業鏈中,包括有作業系統(COS/Applet)研發設計、晶片、天線模組及封裝、卡體材料及卡片處理耗材、IC卡生產製造、相關應用系統開發、讀卡機/POS設計組裝、發卡設備、個人化及發卡作業、防偽材料與設計、系統集成等是完整的,當然以PC晶片為例,PC卡材料、光影變化箔膜(OVD)、晶片、特殊及防偽油墨、製發卡設備、雷射蝕刻等材料與設備是要進口的,但偽個人化的PC晶片成品卡,不是材料,製程是先要有防偽的印前作業、再進入PC板先做防偽印刷製程、特殊加工、多層次的精準貼合、模切、挖洞、點膠、植晶及晶片檢測,同時也必須做壓燙的製程,加上嚴格的品檢及數量控管,這才會成為合格的晶片成品卡,這些都有需要很高端技術及嚴謹的控管流程,也有很高的附加價值,是需要高端的技術人力,我當然希望把PC eID晶片卡能留在台灣生產,對台灣產業才有幫助。
國內卡廠在過去20年已累積相當的專業,在亞太區絕對是前段班,由信用卡、金融卡、健保卡到自然人憑證、外僑卡及出口SIM、金融卡片等製作,都有很嚴謹的製程管理、人流、物流及資訊流的安控、加上個資法及相關資安的認證,也有卡片操作系統、應用系統及大型專案管理的研發與經驗,是值得政府及CEPP信任的,如果能再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能持續的提升技術及國際競爭力來帶動產業發展是可預期的。
CEPP在國內製作證劵品質、防偽產品、安控機制等,全國人民絕對可以放心且有目共睹的,但這跟做晶片卡生產、個人化處理與資安控管無直接無關,如果能由CEPP帶頭整合國內製卡產業,共創繁榮的晶片卡產業生態圈,來解決新一代國民身分證的製作及發卡作業問題,這才是國家之福氣,「扶植國內廠商」應是政府推動新數位身分證的必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