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亞馬遜實體店是為了賣書?不,它是為了大數據!
來源:數位時代
網路書店起家的亞馬遜(amazon),上週第一家實體書店西雅圖開幕,引起許多人熱烈討論。你認為亞馬遜為什麼會從虛擬走回實體呢?
至今網路上的討論,有人稱頌這家店,也有人從書店體驗的角度來看,給予負評;有人認為這家店的存在可能威脅其他書店,甚至認為將會取代公共圖書館。若從科技角度來看,亞馬遜已經從過去網路書店市場地位,成長到今日網路服務商、零售商龍頭,這家Amazon Books存在的背後,其實都是為了「數據資料」。
不僅希望你消費,還想監視你的消費行為
相較起來,實體書店連鎖商邦諾書店(Barnes and Noble)所給予的體驗仍居首位,因此科技顧問與作家Rob Salkowitz認為,比起賣書,亞馬遜更想知道逛書店的人,在書店中展現怎麼樣的行為。
舉例來說,Amazon Books書架上的標籤只顯示:一則關於這本書的網路評論、星級評等分數、一欄Barcode條碼。想知道書的價錢,你必須開啟手機上的Amazon App、用相機掃描Barcode後,就會顯示這本書在亞馬遜網站上的價錢、評論等;而如果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顧客,店員則能夠協助。
但進一步想,每個用戶手機上的App都已經登入自己的帳號,因此,每次這個用戶到實體書店進行條碼掃瞄動作時,亞馬遜都會有相關記錄。透過你的每次掃瞄動作,亞馬遜可以更知道這個用戶的喜好、考慮購買的物品,再連結消費紀錄、瀏覽紀錄等,可以最大客製化Amazon發送給這位用戶的訊息,保證符合他的消費習慣,進而引導購買行為。
另一個可以印證的證據則是,Amazon Books店面只收信用卡、不收現金。透過連結某位用戶在店面消費的信用卡資訊,以及會員帳號儲存的相比對,亞馬遜就可以進一步連結這位用戶在實體店、網路店面兩個不同管道的消費行為。
實體書店產業可能因此受影響嗎?
透過資料搜集,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實驗,可能為真正的書店市場創造新風貌。外媒《富比士》(Forbes)列出兩點Amazon Books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首先,透過分析消費者行為,進而影響書店陳列的產品選擇。如果把人類行為結合公式計算,得出更能吸引購買的產品陳列,這無疑能夠增加實體書店收益。
其二,而更精準的產品陳列也暗示,書店存貨、出版商供應等物流資源,能夠獲得更好的解決方法,進而增加營運毛利。
然而,也有一點需要擔憂的是,亞馬遜將網路與實體書店設為相同價錢,這也可能暗示出版商的毛利變得更低,如果其他實體書店為了跟進這個售價,將會進一步影響創作者、出版商、印刷商等整個生態圈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