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綠色包裝
來源:印聯傳媒
讓包裝循環利用是減少浪費、降低污染的有效方法,但執行起來卻並非易事。在一些發達國家,該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顯現。許多國家紛紛通過製定相關政策法規,對回收包裝廢棄物行為作了強製性規定。
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為了提高回收積極性,美國各地政府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相關的稅收。同時,美國還在《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中規定,「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並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國已在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產業化運作,不僅改善了環境、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方責任,有利於廢棄物循環體系的運轉和追責,德國的做法就十分突出。1991年,德國出台《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並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製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該辦法還製定了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準,比如規定80%的包裝廢棄物和100%的運輸包裝必須回收利用,使包裝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標準可依。1997年,德國又出台《包裝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裝生產商外,從事運輸、代理、批發商、零售的企業也必須負責回收包裝物。
歐盟其他國家也製定過有關包裝回收的法律規定和策略。例如,法國在1994年出台的《包裝廢棄物運輸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將廢棄的包裝物主動交給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回收處理。而在荷蘭的《包裝條約》中,特別要求企業支付一部分費用來支持國家實行環保計劃。
日本不僅製定並實施《能源保護和促進回收法》、《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於回收體系的建設。日本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後,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再製造處理。
為快遞包裝適當「減負」才能從源頭上控製污染,減輕物流體系的負荷。
聯邦快遞的包裝設計是簡約設計的代表,只在包裝袋(盒)上印上聯邦快遞的標誌,用最單純直接的版式強調企業的品牌形象。這樣的創意包裝不但能達到吸引消費者、傳達產品的目的,以及樹立品牌識別的效應,而且能盡可能地減少耗材的使用。
UPS注重對快遞包裝進行改造,使包裝能適用於大型化和集約化的運輸,既有效減少單位包裝,節約材料和費用,也有利於提高裝卸、搬運、保管、運輸的作業效率。UPS還自主開發並使用環保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除了在包裝「瘦身」和創新設計上做文章,提高包裝的通用性也能降低損耗。TNT集團曾發起「行星與我規劃」。其中要求TNT在物流服務全程操作中,所有集裝箱和托盤等貨運設備必須在公路和鐵路運輸中通用。這項措施使德國每年可節約至少580萬張辦公用A4紙用量,從根本上控製了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力地保護了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