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為期四年的「利樂集團有關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調查案件今天終於水落石出,這起中國包裝史上最大的一起反壟斷調查,以利樂的慘敗收場。
11月16日,國家工商總局對該案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工商總局責令利樂停止違法行為,包括不得在提供設備和技術服務時無正當理由搭售包材,不得無正當理由限制包材原紙供應商向第三方供應牛底塗布液包白卡紙,不得制定和實施排除、限制包材市場競爭的忠誠折扣;處罰款計667724176.88元人民幣。
對此,利樂大中華區總裁殷長勳先生對新浪財經表示,儘管對結果感到遺憾,但利樂公司接受國家工商總局的處罰決定,並決定不提起上訴。
案件一波三折
2012年1月,工商總局根據多次舉報,對利樂涉嫌壟斷行為進行立案,並組織20多個省市工商機關進行相關調查。這一查,時間竟然長達四年之久,足見政府對此案件的重視和審慎。
工商總局認為,在2009-2013年期間,利樂憑藉其在設備市場、技術服務市場的支配地位,在提供設備和技術服務過程中搭售包材;憑藉其在包材市場的支配地位,通過限制原料紙供應商與其競爭對手合作、限制原料紙供應商使用有關技術信息,妨礙原料紙供應商向其競爭對手提供原料紙;憑藉其在包材市場的支配地位實施追溯性累計銷量折扣和個性化採購量目標折扣等排除、限制競爭的忠誠折扣,妨礙包材市場的公平競爭。工商總局認定,利樂的上述行為已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2013年7月,工商總局局長張茅透露,工商總局已對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予以立案。2013年12月,張茅又表示,利樂公司案件的調查取得階段性進展。
不過,2014年1月15日,有媒體報導《利樂反壟斷立案兩月後終止知情人稱工商調查方向有誤》的消息,但很快遭到國家工商總局否認。
無處不在的利樂
利樂是一家成立於1951年的瑞典企業,是全球最大的液體食品包裝設備、技術服務、包裝材料,以及為液體食品生產企業提供生產線設計方案的大型跨國集團。
利樂在中國設有多家分公司,其中包括:香港利樂、崑山利樂、佛山利樂和呼和浩特利樂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包裝企業,利樂的產品在中國隨處可見。最常見的伊利、蒙牛的盒裝產品用的就是利樂的包裝。利樂中國官網顯示,利樂產品在全球超過170個市場銷售,2012年度的淨銷售收入約為111.55億歐元。
曾有媒體將利樂描述為「乳業戰場背後的軍火商」,這不僅是因為利樂攫取了大量利潤,也不僅因為利樂將偏安內蒙古一隅的蒙牛、伊利推向了草原雙雄的寶座,還因為利樂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乳業的格局:鮮牛奶的淪落,以及常溫奶、復原乳和調製奶的盛行。
一記重拳料難擊倒巨人
利樂壟斷案是繼高通案之後,又一起針對外資企業壟斷市場的頗具影響力的案件。儘管利樂案的罰款遠不及高通61億元的天文數字,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視。
有資料表明,利樂壟斷案系中國2008年推出《反壟斷法》以來,工商總局針對企業以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立案的首家外資企業。2012年,奇虎公司曾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名義起訴騰訊公司,但最終被法院駁回請求。
利樂案判決之後,拍手稱快者有之,但提出質疑的人也不少。有不少網友指責政府選擇性反壟斷,並認為利樂是依靠專利壁壘、靠產品和服務來賺錢,而不是靠行政壟斷,因此判定壟斷並不合理。當然,有些網友指桑罵槐地罵真壟斷,包小編就沒膽在此大放噘詞啦。
不過有網友表示真正的擔心,由於利樂包暫時無可替代,而國內的品牌市場認可度並不高,因此利樂的高額罰單最終仍將由中國的消費者買單,變成事實上的消費稅。而有些專業人士更是擔心利樂被罰後,盒裝飲料的安全問題再無保障。
不管怎樣,利樂被罰,肯定有一些企業偷著樂了。據瞭解,除了利樂外,國內還有德國康美、斯道拉恩索等外企和太陽、紛美、界龍等民族企業生產液體無菌包裝材料。此舉究竟能否撼動利樂在飲料包裝的龍頭地位,相信短期內會很難。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利樂絕不會像美國國際紙業那樣倉皇逃走,畢竟中國市場還是全球獨一無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