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紙箱微視界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箱板紙市場,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然而,中國的產能自2007年以來迅速增長(每年約為10%),而美國的產能增長相對平穩。
本世紀早期,中國的產能急劇擴張,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所放緩,這也直接導致的產能過剩。
自2008-2009年以後,行業整體的營業利率已經下降了,美國市場經歷了50-60年的演變,而中國則在過去的20年完成了市場的建設。東莞玖龍是中國最大的箱板紙造紙企業,自2000年以來,其所配置的造紙設備等於是美國的兩倍之多。快速增長導致中國的產分佈比美國更為分散。
在美國,四家公司佔有主導地位,總共只有29家生產商。而在中國,只有兩個大型生產商的產量佔據總產能的30%,而生產商總計達到了191個,其中一半以上的企業產能不到總產能的1%,這顯然導致了市場波動更大。
如圖4所示,中國和美國的箱板紙產品組合和渠道來源差異很大。在美國,原生牛卡佔所有產量的約一半,其次是回收瓦楞紙和再生里紙等。大部分(70%)被整合到紙箱企業中,其中一半用於遠期銷售和出口(幾乎是所有的原生牛卡)。中國約有一半為瓦楞芯紙,約40%為再生里紙,其餘由回收白面牛卡和其他紙張組成。銷售渠道也與美國的渠道完全不同,僅有20%的整合到紙箱企業中,幾乎所有剩餘的80%依賴於獨立紙箱廠,而出口幾乎為零。這給中國生產者造成了缺乏靈活性,如需求發生變化,他們不能輕易將生產轉移到其餘途徑。
中國的OCC大部分進口自美國和歐洲,這意味著中國生產者可以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出口商是不符合邏輯的,只能以高成本處理進口廢紙,再以成品出口到原料進口國。換句話說,中國已經投入了新的能力來服務於當地市場。由於這個事實和最近的運營率,今天下降到了大約80%,我們預計價格將會下降。在過去的幾年中,價格已經在每噸約3000元(約合437美元)左右,這是底價,這個底價定義了足夠的生產者可以賺取利潤以滿足整體需求的價格(即最多高效率的80%的生產者)。由於中國依賴進口OCC,其成本結構一般高於美國。其纖維成本往往高於每噸30美元。中國更多地使用OCC,而不是原始纖維,還可以提高其他更高的成本,如添加澱粉、強度助劑、化學品,以補償回收材料的較低質量。
中國的造紙廠之間的成本差異不如美國。在美國,任何一家造紙企業的平均成本差異,無論是高於,還是低於,一般的平均差異為每噸1.7美元,而在中國,差距只有0.6美元。在美國,機器比中國要陳舊很多,加上成本曲線更為陡峭,這也導致了更多的重建。
兩國在勞動力成本上也有很大差異。在中國,平均每個工廠有400名員工,這幾乎是美國的兩倍,因此,中國的人均產能只有550噸,美國為1748噸,等於是中國的人均產能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以成本補貼計算,中國的工資平均每小時約為10美元,相比美國的每小時40美元,顯然是在美國經營更精簡。
儘管中國整體生產成本曲線平滑,但最高成本與最低成本生產者之間的固定成本差距很大。因此,投入大型紙機仍然具有吸引力,實際上可能會比美國的綠地工廠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因此,我們可能還會期待看到新廠房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在中國大陸市場陸續建造。
FisherSolve數據顯示,儘管運營率低,中國已經宣佈在未來兩年計劃新增1100萬噸的新產能。其中有些項目可能沒有實現,但還是有增加產能的動力。我們也應該記住,雖然中國經歷了一個較慢增長的時期,但這是一個週期性的行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正在建設的新紙機比現有的紙機幅寬多20%-40%,這給他們帶來了顯著的固定成本優勢。
中國的工資增長水平在過去幾年達到了驚人的三倍。預計未來工資還將繼續增長,顯然工資通脹將對生產率較低的機器產生更大的影響。隨著中國工資水平的不斷攀升,生產者的機器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在中國,最大的三大生產商的成本已經很低了。他們不太可能會以較高的成本結構購買較小的生產者,因此併購不太可能成為市場的一大特色,而在較大型生產商增加新機器的情況下,行業將趨於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