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僑報網綜合
報告顯示,從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綜合中國大陸實體店、網店及零售三個渠道數據,年銷售數量小於10本的圖書,佔全部圖書品種的45.19% ;年銷售數量小於5本的圖書,佔全部圖書品種的34.5%。
雖然這份報告為中國首個滯銷書報告,但關於圖書滯銷的數據和情況並不新鮮。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公開過一組數據,對比2012年和2016年的全國圖書出版總定價和年末庫存規模可以發現,2012年的圖書滯銷比例和2016年的圖書滯銷比例,前者為71.14%,後者為72.30%,兩者幾乎相當。
有業內人士在當時針對這一現象解釋:作為出版業,目前基本上屬於傳統行業。正因為其「傳統」,所以還有些餘威,它之所以有時體現出火爆的一面,是因為每年都還有一些暢銷書,因此使得這個市場顯得比較活躍。但它不能反映出版業的整體情況,歸根結底,「我們的出版單位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當然,這其實也是延續至今的問題。
一豆瓣用戶發佈的一段文字描述了這種低市場化背後從業者的心態。「在很多出版組織裡(泛指大部分出版社),基本都是按照造貨碼洋或者發貨碼洋算獎金。在很多人心中,算賬是財務的事。退貨是發行的事。虧損是出版社(出版公司)的事。」出版社還是事業單位,不屑於談市場。這樣一種思路延續到現在,實際上給圖書出版市場化進程帶來很大障礙。需要市場的出版單位在琢磨市場,但不需要市場的大部分出版單位在這種低市場化的環境裡安之若素。
中國圖書出版持續的問題不僅僅由出版業造成。
閱讀者對圖書閱讀的視野和興趣也與之相關,翻看2017年出現在每月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會發現它們和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榜單還有很大程度的重疊。這背後牽連出的問題會更繁雜。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整個行業能夠以市場為主導,更積極地創造需求和滿足需求,圖書零售市場的總規模其實還可以更大。
「圖書市場與讀者需求有差距,滯銷書多暢銷書少」屢屢被提起,隨之興起了民營出版業。2009年,在教輔和大眾閱讀暢銷圖書市場,民營出版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50%和90%。
另外一組數據顯示,從2017年各國在全球圖書總銷量中的佔比來看,中國雖然位居第二,佔全球圖書總銷量10%,但這個比例遠低於排在第一位的美國30%的佔比。和德國9%的佔比也十分接近。在這組數據背後,中國的人口規模是13.8億人,美國則有3.2億人口。而德國則更是僅有8267萬人口。
紙質書銷量不樂觀,那隨著技術更新興起的電子書呢?2016年,中國圖書市場紙書零售市場規模624億,電子書數字閱讀市場總額108億,只佔15%,比美國唱衰的20%還低一些,108億裡還包括網絡文學,應該有超過90億網絡文學市場。出版物電子書(紙書電子版)有18億的份額,不到3%。這也是中國電子書市場的基本結構。
而在主打電子書交易的亞馬遜網站上,電紙率已經超過212,也就是說亞馬遜每賣100本紙書同時有212本電子書被賣掉。
在現階段,行業變革暗中加劇,新的格局正在漸漸形成。相比中國,美國的紙質書市場比較繁榮。通過分類數據看,美國的電子書發展趨勢放緩,有聲書的崛起勢頭很猛。
2016年美國出版商的圖書銷售額為71億美元,雖然宗教類圖書和童書/青少年圖書在2016年有所增長,但成人類圖書下降了2.3%。2016年美國傳統出版業的總收入為143億美元,下降了6.6%。
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網站消息,美國出版商協會貿易副總裁說,「很多人看衰紙質書的未來,覺得數字化時代讀者會把紙質書邊緣化,但今年的數據告訴我們,讀者正在享受他們可以使用的所有格式的書籍,包括紙質書、電子書和有聲書。」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電子書和有聲書市場的快速發展並未削弱人們閱讀紙質書的意願。
而說起美國的電子書市場,也是正處在一個暗流湧動格局反轉的階段,獨立出版機構市場份額有比較大規模的增長。而著名「五大出版商」電子書銷售現在已經下降了10%,幾年間,付費電子書市場整個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獨立出版作品為什麼更受消費者青睞呢?因為其內在更加豐富,比「五大出版商」對市場反應更快,裡面有浪漫小說、超現實、科幻、驚悚懸疑題材。像都市小說、神秘小說在「五大出版商」那裡反應不是那麼快,但獨立出版機構和作者們已經把這些推到電子書小說暢銷榜上。
在美國,大的出版社影響力在消減,作者找到獨立出版人,更多的出版人依託電子書平台規模化生長,是目前出版業的生態。不得不提的是,這幾年數字閱讀中移動閱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去年89.2%來自移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