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2018年1月15日,有著近200年歷史的英國《衛報》(TheGuardian)正式縮減版面,從對開的柏林版式變為四開小報。儘管在改版聲明中,主編凱瑟琳‧瓦伊娜(KatharineViner)再三保證:《衛報》一定會珍惜讀者的信任,繼續以負責任的方式做新聞,但還是免不了被揶揄一番——《每日電訊報》(TheDailyTelegraph)在報頭位置用了全報最大的字號宣佈:「我們是全英國最大、質量最好的報紙。」《太陽報》(TheSun)更是「熱烈歡迎《衛報》加入小報的行列」。
為什麼報紙的尺寸改小會引起那麼大的反響?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得從大報(broadsheets)版式的確立說起。
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這與18世紀初政府開始對報刊徵稅有關。1712年,英國議會通過《印花稅》法案,以徵稅的方式,控制新聞業的發展。由於納稅金額是根據報紙的張數計算,而非版面的大小,於是報紙的尺寸越來越大,以此來減少張數,降低辦報成本。
這種說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準確。法案的實施的確直接導致報刊改變自己的樣式和尺寸,但具體到改變的方式,卻不只是擴大版面那麼簡單。根據史學家斯坦利‧莫里森(StanleyMorison)的記錄,在稅法推出前,報紙樣式主要有兩種:一張紙對開,正反面共4個版;或是單張不對折,正反面共2版,是謂用了半張紙。政府針對這種情況,對一張紙的報刊徵稅一便士,半張紙的征半便士。有趣的是,法令頒布後,開始出現一張半、6個版面的報紙,由於政府在制定稅法時沒有預計到會有超過一張紙的報紙,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定,便默認了這種6個版面的形式免於徵稅。由此,增加張數,反倒成了早期報刊避稅的手段之一。
很快,新修訂的法案對報紙的樣式、紙張大小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對報業的管控更加細緻和嚴格。此後的100多年,英國報刊進行了激烈反抗印花稅的鬥爭。
1800年,議會終於同意報紙的大小增加兩英吋半,由原本的28英吋×20英吋,改為321/2英吋×20英吋,超過這個尺寸則要按照2張紙納稅。五年後,政府再次放寬標準,報紙版面最大可以到32英吋×22英吋。直至1855年,《印花稅》法案徹底廢除,對印刷紙的大小終於不再有限制,但報紙的尺寸已經基本固定下來。毫不誇張地說,今天英國大報的版面,是由18、19世紀的報業一寸寸抗爭而來的。
如果說大報版式的形成主要歸因於政治管控,那麼20世紀小報的興起、及近年大報「小報化」的趨勢,則源於市場的變化。
1903年創刊的《每日鏡報》(DailyMirror)是英國的第一份小報(tabloids),尺寸約是大報的一半。小報方便攜帶,價格便宜,文字易讀,內容也更貼近大眾生活,很快便流行起來。1951年,《每日鏡報》的發行量高達500萬份,位居世界第一。此後,原本採用大報版式的兩份大眾報刊《每日郵報》(DailyMail)和《每日快報》(DailyExpress)也相繼改成小報。到了1960年代,小報風格越發娛樂和煽情化,標題聳動,內容獵奇。其中,《太陽報》更是以刊登色情內容著稱,固定在報紙的第三版刊登裸女照片,以此吸引讀者眼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