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里約因為奧運會成為焦點。而在里約的一個藝術展中,被譽為古代文明七大奇蹟之一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像從天而降,成為另一個熱點。然而,參觀者需要景仰的不僅是這眾神之首,更是讓宙斯「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復原」在這21世紀的今天的「法寶」——3D打印技術。
3D打印,或者更為專業的名稱「增材製造技術」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這個誕生於20世界90年代的新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建築、工程、醫療、汽車、工業設計和航空航天,甚至珠寶、藝術等諸多領域。「宙斯的穿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的確,增材製造技術的快速建模、快速成型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設計週期或者生產週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打印』出、或者說製造出傳統工藝無法做到的產品設計。這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我們航空航天引入增材製造技術的重要原因。」霍尼韋爾科技事業部航空航天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徐軍說。
「不過有的時候,3D打印機也不是那麼地配合,它似乎……」霍尼韋爾科技事業部航空航天中國研發中心增材製造工程項目經理Alexandre Baudot半開玩笑地說道,「似乎不太友好 ,要為難我們一下。」
目前,他正帶領3D打印熱交換器項目組進行技術攻堅,他所說的「為難」,也就是他們與3D打印機半年多來的「鬥智鬥勇」。
「熱交換器最大的挑戰在於它裡面的翅片非常薄,只有不到0.2毫米。而3D打印機能夠穩定發揮的極致是0.3-0.4毫米,這是機器本身的一個限制,同時也因為金屬粉末在高能激光燒結下會發生膨脹,冷卻後會有點收縮,因此跟理論值會產生誤差。所以說它不可能做到完全地讓你隨心所欲地打出想要多薄就多薄的東西。應該說,是我們先『為難』它了。」郭鑫是霍尼韋爾在科技事業部航空航天中國研發中心3D打印實驗室的機械工程師,也是這個項目的主要成員之一。在加入霍尼韋爾之前,他的工作只與2D打印有關。有機會學習3D打印的技術,是他加入霍尼韋爾的原因。
這個項目的另一位主要成員是竇娟,高級機械設計工程師。與郭鑫不同,她在霍尼韋爾工作了九年多,而與他相同的是,加入這個3D打印實驗室之前,她與之有關的經驗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