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OFweek 3D打印網
我們一起去看看,上週3D打印行業的技術有哪些新進展吧!
1、哈工大借氧化石墨烯開發出全新的高性能3D打印墨水
本月初,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我國教育部研究人員將一篇論文在線發表在《Carbon》雜誌上,文中講述了氧化石墨烯(GO)在一種3D打印墨水中的應用。他們開發的這種新材料表現出與高強度混凝土相當的拉伸強度,以及與導電性最好的陶瓷納米複合材料相同的導電率。
此次研究中的3D打印墨水是一種地聚合物,這種材料具有耐熱和絕緣性能,並且能將廢棄材料封裝在其結構中,它包括高溫陶瓷、由回收材料製成的混凝土。而作為一種原料,地聚合物本身不具有通過3D打印噴嘴的流動性。因此,為了改變它的流動性,研究人員嘗試將氧化石墨烯加入其中。
2、韓國研究人員用混合3D打印機造出“便宜50倍”的人體皮膚
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高效、低成本的方法來3D打印可用於修復手術的人體皮膚。他們的混合型細胞3D打印系統包含擠出和噴射兩個模塊。
據了解,這種新型3D打印機的秘訣在於它同時採用兩種沉積方法:擠出和噴射。打印機同時使用擠出和噴射模塊,從而允許研究員用一種PCL膜來創建基於膠原蛋白的材料。這兩種物質的結合產生出非常類似於人類皮膚的東西。
研究團隊說,與其他技術相比,這種3D打印方法還有其他一些很突出的優點。“重要的是,我們的新方法比其他方法便宜50倍,需要的基礎材料少10倍。我們希望這一新的單步工藝可以為製造全功能的人體皮膚模型提供一個有吸引力和有用的平台”,研究人員表示。
3、GE新專利:非接觸式聲學監測,可提高粉床熔融金屬3D打印質量
近日,美國通用電氣(GE)又公佈了兩項“3D打印聲學監測”新專利,旨在進一步提高金屬3D打印的質量。據悉,這兩項新專利都是在2015年申請然後在2017年公佈的,主要針對的是粉床熔融3D打印技術,據說可利用聲波(來有效監測打印過程,從而提高打印質量,改善3D打印功能性金屬件的整個流程。
毫無疑問,這對於GE繼續發展其3D打印業務有著極大的好處,因為Concept Laser和Arcam製造的就是粉床金屬3D打印機。
4、研究人員開發出用於生物醫學、軟機器人的3D打印矽膠技術
使用由液體和固體形式的矽氧烷形成的糊狀油墨,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能夠3D打印靈活多孔的矽橡膠結構。
由於該技術可以在乾燥或潮濕的環境中使用,研究人員認為其可用於活組織。他們設想了生物醫學應用,例如可以直接應用到人體上的3D打印軟繃帶,以及在軟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這種矽膠3D打印方法既不需要熱應用也不需要特殊的化學成分。NC州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技術非常可取。
5、張勝民教授團隊在3D打印專用生物材料和再生醫學領域獲進展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先進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張勝民教授團隊利用3D打印專用生物材料成功再生修復關節軟骨/骨綜合缺損的研究獲得新進展。
該項成果突顯了三大亮點:一是採用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3D打印專用生物材料;二是利用3D打印技術構建出關節軟骨/骨組織的複雜仿生結構支架;三是仿生支架在無需預置任何活細胞和生長因子條件下,實現了關節軟骨/骨綜合缺損的再生修復。特別是第三點,無活細胞和生長因子產品更易於被FDA、CFDA註冊批准,從而為實現該項技術的快速轉化奠定了基礎。
據悉,團隊最新發表在《生物材料》的工作,挑戰了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綜合缺損再生修復這項世界性難題,通過採用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3D打印梯度微球專用生物材料與選擇性激光3D燒結技術相結合,構建出以連續梯度微球為“建築單元”的多層仿生關節軟骨/軟骨下骨缺損支架,完成體內外生物安全性評價,然後植入選定動物模型進行研究,最後實現了關節綜合缺損部位的高質量再生修復,並顯示出重要的臨床轉化前景。
|